《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的消費解讀
截止2020年12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突破100萬輛大關,新能源車開始逐步被消費者接受。與此同時,各個廠家在新能源技術領域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不再一味模仿和跟隨國外品牌,而是在三電,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領域有了自己的技術儲備。汽車工業的發展就像一場戰役,不僅要有強大的單兵作戰能力,還要有正確的方向,目前在國際上對于新能源技術的發展有著不同的方向和解讀,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在激烈的競爭中何去何從,如何能集中合力共同創新,鑒于此,由國家戰略咨詢委員和工信部的委托,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編寫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正式面世了,與路線圖1.0相比,歷時5年,由1000多位專家共同完成的《路線圖2.0》立足于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認識了我國汽車產業技術發展方向和趨勢,梳理了當前技術短板,提出了面向2035年汽車發展動態愿景,制定了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引領性的技術路線。
作為一本專業的汽車類雜志,我們不僅關注產業技術發展的方向,也更加關注技術的發展對于消費者的影響,所謂綱舉目張,有了明確的路線,廠家在研發環節,消費者在選購過程中都會產生革命性的影響。《路線圖2.0》是一個非常系統全面的綱領,我們不可能用一篇文章就概括之,但是有關消費層面的直接影響,還是可以簡單說一說,下面的一些解讀僅限于作為媒體,站在消費者角度進行的分析。
1、油耗目標
2020年,新車百公里油耗目標(含新能源汽車)為5.0升,2025年,新車百公里油耗目標(含新能源汽車)為4.6升,2030年(含新能源汽車)達到3.2升,2035年(含新能源汽車)需達到2升。
油耗目標的調整,將促使汽車企業在輕量化,混動技術,小排量發動機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對于消費者來說,混動車型將成為燃油車市場主流,節能減排會貫穿到汽車生產和使用的全過程,如何在保持駕駛感受的同時有效降低油耗,混動是一個比較現實的解決方案,目前長城,東風,傳祺,比亞迪都已經推出了自己的混動技術,從數據上看,絲毫不落后與豐田和本田的混動。同時3缸發動機在被質疑之后,解決振動問題或者加入48V輕混,排量也不再成為選車要考慮的主要因素。
2、新能源汽車占比
到2035年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銷量各占一半。節能汽車100%全部為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95%為純電動汽車。
隨著世界各國對于燃油車退市的時間臨近,中國也給出了解決方案,到2035年,為了達到碳中和和油耗目標,純電汽車的比例將大幅增加,已有的燃油車也都會加入混動技術,而且應該以更為節油的插電混動為主,也許到了2035年,燃油車指標已經不再是稀缺資源,更多的消費者由被動選擇到主動接受純電汽車,國家也會加速老舊燃油車的更新和淘汰,同時隨著充電網絡的建立,續駛里程也不再是選購新能源車的硬指標,新版技術路線圖提出了“全面電驅動化”,未來的汽車產品將主要由兩類構成,純電動驅動和混合動力,這就理清了未來中國汽車動力系統的技術發展思路。現在大排量自吸發動機已經基本消失了,未來可能超過2.0升的發動機都難覓蹤跡,所以,請珍惜你身邊每一輛大排量燃油車吧,他陪伴你的時間開始倒計時了。
3、國內汽車產銷量規模
2025年產銷為3200萬輛,2030年為3800萬輛,2035年為4000萬輛。
受到年初疫情的影響,專家預測2020年中國汽車銷量同比將下降4%左右,要達到2025年3200萬輛的目標,要激發更多的潛在消費群體,就要求廠家再新產品的推出時,對于市場的細分將更加有針對性,產品開發周期也要大幅縮短,迎合市場變化。汽車逐漸變成了一種快消品,不再一味追求使用年限,而是在不長的生命周期內如何產生更好的駕駛體驗。同時隨著新能源汽車的井噴,也要解決消費者的使用痛點,比如充電難,里程虛標,故障率高等問題,總之,今后買車有可能就像換個手機那樣平常了,而二手車的流通也將是加速汽車消費的重要保障。
4、氫燃料電池汽車
實現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的大范圍普及,2035年保有量為100萬輛,續航里程超過800公里。
燃料電池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還很陌生,目前我國的燃料電池產業已處于世界領先,主要集中在商用車領域,因為全國約3500萬輛商用車消耗了全國近70%的燃油,燃料電池加氫快,效率高的特點也符合商用車的使用環境。不僅如此,未來新能源的終極解決方案應該就是燃料電池,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國西部過剩的風電和水電制氫,還可以作為高清潔能源出口,而且氫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在汽車尤其是乘用車上的應用將更加有優勢,目前國內的上汽,紅旗,長城等企業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未來幾年將會有量產的燃料電池乘用車面世,沒有了續航里程的焦慮,這樣的電動車不香嗎?
5、智能網聯汽車
2025年L2/L3銷量占比50%,2030年L2/L3占比70%,L4占比20%,2035年高精度地圖定位為厘米級。2025年HA級智能網聯汽車進入市場,2030年實現HA級智能網聯汽車在高速公路廣泛應用,部分城市道路規模化應用,2035年,各類網聯式自動駕駛車輛廣泛應用于中國廣大地區。
這個規劃讓我們的自動駕駛之夢不再遙遠了,要知道,一個人一生花在駕駛上的時間超過了2萬小時,如果在2035年可以普及網聯式自動駕駛,那么人們的生活方式將會有本質的變化,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車上的時間工作或休息,對于不方便出行的老年人的殘疾人,也拓展了出行半徑,同時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通事故和擁堵的發生。車輛也可能不再是屬于個人的商品,而變成一種公共資源,可以更加合理的分配使用。
6、充電:
慢充普遍覆蓋,快充(換電)網絡化部署滿足不同充電需求。2030年慢充樁7000萬個,公共快充樁128萬個,到2035年,要能夠支持1.5億輛電動汽車。
充電問題是現在新能源汽車消費群體的痛點之一,小區充電規劃不合理,充電樁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困擾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未來7000多萬個充電樁的建立將會很大程度緩解車主充電難的問題,相應的里程焦慮也會得到解決。1.0版本路線圖更強調技術指標,而路線圖2.0則充分考慮到了消費接納和基礎設施等。比如,特別強調慢充是主流,電動車要想走進千家萬戶,從哪些角度來看快充都不合適,只在一些場景擁有優勢,慢充才能充分滿足使用需求。
7、動力電池密度提升:
路線圖2.0首次將動力電池分為了能量型、功率型和能量功率兼顧型(快充型)。其中能量型電池2025年最高能量密度350Wh/kg,最低成本可以做到0.35元/Wh。到2035年分別達到500Wh/kg,0.30元/Wh,最高壽命到6000次/8年。
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使用壽命的增加,生產成本的降低,都會對消費市場產生較大的影響,也就是說,消費者花更少的錢,會得到效率和容量更高的電池,這要求我們的電池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電池產業鏈更加完整,自主,可控。未來駕駛電動車進行長途旅行也將成為現實,在極寒條件下也不會擔心電量的衰減,可以放心,自由的出行。
8、輕量化:
摒棄以整車質量和輕量化材料用量作為衡量標準的做法,引入了“整車輕量化系數”,“載質量利用系數”,“牽掛比”等衡量整車輕量化水平的依據,到2025年,新能源乘用車輕量化系數降低15%,2030年降低25%,2035年減低35%。
為了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除了提升發動機效率,發展混合動力,增加電池密度等措施,對于車輛自身重量的減輕也必不可少,車重每減輕10%,油耗將降低6-8%。對于消費者來說,厚實的鋼板并不代表更加安全,更多新材料的應用將會讓汽車的負擔更小,跑的更遠,而更多車內系統的整合也會帶來輕量化水平的提升。
9、碳排放:
汽車產業碳排放總量先于國家碳減排承諾,于2028年左右提前達峰,到2035年碳排放總量較峰值下降20%。
汽車行業已成為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最重要、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作為世界第一汽車產銷大國,有效控制汽車行業碳排放總量,對全面實現碳減排目標至關重要。2010年-2019年期間,中國乘用車單車平均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中國乘用車單車生命周期單位行駛里程碳排放的平均值)逐年遞減,由2010年的243.6gCO2e(二氧化碳當量)/km減少至2019年的212.2gCO2e/km。習近平總書記已經宣布,正式向國際承諾到2035年中國碳排放達峰,到2060年中國碳排放降低到碳中和。“碳中和”或“零排放”是一件造福后代的大事,隨著未來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傳統燃油車效率的增加,這一目標不會太遠。
10、最終受益者:
路線圖2.0是一個技術發展的指導性綱領,汽車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和實踐者,通過共同討論編制路線圖,最終達成了共識。在政策制定方面,技術路線圖也提供了很多技術支撐,包括汽車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和標準的制定等。對于企業而言,路線圖的引導作用也非常強。據我們了解,很多企業正是因為路線圖的發布,堅定了他們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信心,大大提前了高性能和高水平電池的量產時間。可以想見,2.0版本的路線圖影響會更大。
對于消費者來說,路線圖2.0里面涉及的內容看似很遙遠,但我想很快就會對終端產品產生影響,若干年后,當新能源汽車成為主流,消費者的選擇方向也會從現在的油耗,動力,空間等指標變化為電池密度,電機功率,自動駕駛水平,而駕駛體驗也會更加豐富和智能化,V2V,V2X等網絡的建立,讓人們在行駛過程中不再孤獨,車輛可以隨時感知周圍環境和潛在危險,合理分配駕駛路線,而人們也可以有更多時間在車內休息和工作。整個汽車生態變得更加智能,路線圖2.0版本為我們在技術層面描繪了這種可能性,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這一天不再遙遠。
- 大家都在看
-
1
2025 FSC Vehicle Sticker Instructions
-
2
2024FSEC
-
3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走進廣汽”活動成功舉辦
-
4
智驅未來·走進北大丨汽車產業協同創新峰會(科技成果對接)
-
5
關于購買2025FSCC保險及提交自行購買保險證明的通知
-
6
Confirmation of the time and location for 2025 Formula Student China
-
7
2025年度第二批汽車工程師工程能力評價評審結果公示
-
8
三方聚力,繁星閃耀:產業創新生態合作閉環成型,共筑汽車技術變革新引擎
-
9
“汽車行業透明供應鏈建設研討會”成功舉辦,多方共筑數字化協同新生態
-
10
關于2025年度(第一批)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高級會員候選人結果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