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福深:設立智能電動車輛一級交叉學科刻不容緩!
編者薦語:
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校長趙祥模“關于超常布局設立智能電動車輛一級交叉學科”的建議得到廣泛共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也在持續推動此項工作。為此,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侯福深接受媒體專訪。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新能源汽車被多次提及,作為成績,“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令全行業歡欣鼓舞;面向未來,“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則鞭策著行業繼續奮勇向前。
站在當下回顧過往展望未來之時,我們驚嘆于新技術、新趨勢、新變革,讓汽車行業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驚嘆于多學科、多行業、多領域的交叉融合,激發了傳統汽車產品形態、產業價值鏈、企業研發體系、行業合作模式的全新變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要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人才培養這一根本性問題,必須得到重視。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校長趙祥模,提出了“關于超常布局設立智能電動車輛一級交叉學科”的建議。而這一建議得到了行業的廣泛共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作為中國汽車科技工作者組成的全國性、學術性組織,深刻洞察高水平復合型創新人才對行業的重大意義,敏銳地捕捉到行業的重大需求,近年來一直積極行動、多方協調,為推動設立智能電動車輛一級交叉學科開展了堅實的工作。為此,《中國汽車報》記者對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侯福深進行了專訪。
一、行業需求呼喚新型交叉學科
“當前,我國汽車產業正處于由大到強、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產業引領,關鍵在創新,根本在人才,源頭在教育。設立智能電動車輛一級交叉學科,是搶占科技前沿、夯實人才基礎的戰略之舉。唯有超常布局、系統推進,才能加速基礎研究、技術攻關與產業應用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創新效能,構筑全球人才高地,助力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建設。”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侯福深在采訪中這樣告訴記者。
事實上,從頂層布局到行業需求,新型交叉學科的設立都“呼之欲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發展新能源汽車是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等一系列重要論斷,這些重要論斷深刻闡明了發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重要意義,也為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侯福深表示,“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也是世界制造強國提升未來競爭力的必爭領域。發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部署,加快推進汽車產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壯大經濟增長新動能,推動社會向綠色低碳、智能高效全面轉型的重要關鍵舉措。”
不僅如此,發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是構建先進制造業體系、實現強國建設目標的重要戰略支撐。“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具備產業鏈長、覆蓋面廣、跨領域融合度高等特點,是帶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先導性產業。發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是我國打破傳統汽車強國競爭優勢,開辟產業競爭新賽道,實現汽車產業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推進產業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形成先進制造業整體競爭新優勢的關鍵突破口,將為我國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提供有力支撐。”侯福深分析道。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已形成領先優勢,但仍存在‘原始創新不足、人才匹配不佳’的瓶頸短板。”侯福深這樣告訴記者,“全球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變革正在加速演進,科技與產業競爭日趨激烈。我們判斷,未來5-10年將是決勝汽車強國建設的歷史窗口,亟需通過設立‘智能電動車輛’一級交叉學科,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培養適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復合型創新人才,支撐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鞏固擴大競爭優勢。”
二、設立智能電動車輛學科 刻不容緩
“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汽車行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全行業的努力下,汽車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2024年,我國汽車產銷量突破3100萬輛,再創歷史新高。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首超千萬大關,出口超過200萬輛,同比增長13.1%,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全球第一,寧德時代動力電池裝車量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池在我國出口‘新三樣’中占據兩席,成為我國穩增長、調結構、促消費、擴外貿的重要力量。這些都是我們所取得的成績。但這樣的成績下,解決我們的短板也才顯得如此急迫。”侯福深告訴記者,“我們預計,到2035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將引領汽車整體工業產值超過20萬億,而這樣十萬億級的第一支柱產業,尚無一級學科作為支撐,這短板已經不允許我們‘四平八穩、按部就班’,我們需要必須拿出超常規的速度與舉措。”
近年來,汽車行業對電動化、智能化取得了相當廣泛的共識。電動化、智能化變革正在加快重構汽車產業創新鏈和產業鏈,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將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保持高頻迭代、高速滲透的態勢,使汽車產品加快從以機械硬件為核心,向以電子電氣架構、軟件算法和大數據應用為核心的“軟件定義汽車”轉變。“但是電動化、智能化科技變革,尚無一級學科作為原創驅動力。我們傳統單一學科體系教育難以應對這種顛覆性技術范式變革帶來的學科生態體系重塑,僅僅依靠現有‘各自為政’、‘閉門造車’的學科體系難以支撐這一復雜跨學科領域的技術發展,更不能為前瞻引領性的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系統性的理論體系保障。”侯福深指出,“我國有超過380余所學校開辦汽車工程領域相關專業,占全國本科院校總數的30.8%,其中279所高校開設車輛工程專業。受現有學科定位限制,學科體系愈發無法滿足產業快速變革需求。300余所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尚無一級學科作為抓手,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維系經典、改良保守,與產業發展需求不相符;課程內容和實踐環節產教融合不足、范式陳舊,與產業發展狀態不同步;教師隊伍結構與資源配置學科交叉薄弱、錯配失衡,與產業發展趨勢不協調等。唯有打破學科限制,跨越學科邊界、引導知識體系重構,優化資源配置,才能實現人才培養方案從現有改良模式向最優模式轉型。”
“汽車產業創新發展對于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人才需求呈井噴式增長,按照我們的預測,2025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研發人員需求量約為52.6萬人,缺口預計為12.2萬人,人才供給挑戰巨大。”侯福深告訴記者,但百萬級的產業高端復合人才需求,尚無一級學科提供保障,“汽車產業約550萬從業人員整體面臨數字化轉型的困局。為應對招聘難、引進難、留才難的困境,企業主動實施人才自主培養計劃,但普遍存在培養成本高、培養周期長、人才轉型效果差的問題,唯有從教育源頭上解決人才數量和質量的問題,才能滿足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的人才需求。”
三、行動起來 學會牽頭多方協調
2022年9月“智能電動車輛”列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的《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根據教育部的統一部署和要求,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揮自身定位與優勢,圍繞人才培養這一重大需求,以設立智能電動車輛一級交叉學科工作為抓手,多方協調,在行業內開展了多項工作。
智能電動車輛急需學科專業建設經驗分享會
2023年5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首次召開自主設立智能電動車輛急需學科專業研討會,介紹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相關背景,參會高校達成一致,愿意參與試點工作;同年7月,召開智能電動車輛急需學科專業建設經驗分享會,探討智能電動車輛急需學科專業的內涵、邊界、知識體系;同年11月,召開智能電動車輛急需學科專業建設經驗分享會,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介紹試點經驗;2024年5月,召開智能電動車輛急需學科專業學科內涵及知識體系研討會;同年8月,學會牽頭成立車輛工程學科建設專家指導委員會、車輛工程學科建設推進委員會,召開車輛工程學科建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工作會議;當月由清華大學、吉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同濟大學、江蘇大學分別牽頭針對智能電動車輛一級學科5門核心課程《車用動力電池技術》、《智能汽車駕駛安全人因工程學》、《汽車動力學與控制》、《車輛控制工程》、《線控底盤與電控系統設計》,啟動了虛擬教研室的建設工作;此外,在學會的協調下,由院士團隊領銜編寫了《智能網聯汽車導論》教材,為學科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智能電動車輛急需學科專業學科內涵及知識體系研討會
“目前的車輛學科無法滿足學科要求和行業需求的雙重目標,由于課程比例限制等諸多因素存在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與行業需求脫節的問題。受學科定位的限制,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較為保守,與產業發展需求不符合;課程內容和實踐環節相對陳舊,與產業發展狀態不同步;教師隊伍結構與配置出現失衡,與產業發展趨勢不協調。以智能網聯汽車為例,機械大類課程和車輛工程自身的核心課程與新形勢下車輛產業的實際需求均已出現較大偏離,特別是嚴重缺乏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理論、單片機原理、微機原理、數字電子技術、信號處理等課程,導致培養的人才通常只具有機械方面單一的知識結構及技術能力。我國此前已有的車輛專業,整體上機械類課程偏多,而新能源和智能網聯等方面亟需的融合型課程卻由于總課時限制,難以加入到現有課程體系中。”侯福深分析指出,“一邊是學科設置的脫節,另一方面是智能電動車輛的巨大需求。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1-7月,新能源汽車業務領域加速‘搶人’,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長18%。根據獵聘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就業趨勢數據報告》,2021年新能源汽車新發職位同比增長186.16%,是傳統汽車行業增速的2.08倍。2022年新發職位同比增長36.18%,是傳統汽車的1.84倍。智能網聯車企對研發人員需求增加,相關需求崗位的高水平人才緊缺。而在現有學科體系下,高校向車輛產業提供的新型人才嚴重不足。企業普遍反映以電動智能網聯為代表的人才極度匱乏,IT背景人才不懂汽車,車輛專業人才不懂電子信息和計算機科學,導致智能網聯汽車的研發技術人才奇缺。”
四、試點卓有成效 智能電動車輛專業“只欠東風”
“我們已經有百余所高校,在前期以各種方式,在智能電動車輛學科專業與課程體系建設、師資培養、產教融合等方面積極開展試點探索與實踐,為高質量建設智能電動車輛一級交叉學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堅實的基礎。”侯福深向記者介紹。
智能電動車輛急需學科專業建設經驗分享會
2018年隨著新工科教育的提出,教育部在本科生專業目錄里新增設置了“新能源汽車工程”和“智能車輛工程”兩個相關新工科本科專業。截至目前,已有45所院校設立了“智能車輛工程”專業,78所院校設立了“新能源汽車工程”專業。這些交叉型新工科專業吸收了大量優質生源,在教學制度改革、跨學院師資配置、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為智能電動車輛一級交叉學科建設積累經驗,也提供了規模化優質生源保障。
2023年,教育部將“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領域教材體系建設項目納入“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體系建設名單,為智能電動車輛學科建設與本研貫通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2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智能電動車輛位列其中。目前,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東南大學、長安大學、江蘇大學等6所院校已先行試點,為智能電動車輛一級學科專業建設、師資培養、校企合作等方面積累了實踐經驗與可行路徑。以同濟大學為例,在2025年全國研究生報考人數大幅下滑(近15%)的背景下,智能電動車輛學科報考異常火爆,占汽車學院報考總人數的40%,報錄比為5:1,學科受到高度關注。”侯福深告訴記者,“不僅如此,行業、企業也對我們的試點給出了清晰的正反饋。在前期試點過程中,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等頭部企業深度參與并普遍認可改革后的人才培養效果,為學科的高質量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和有力的產業支撐。企業高度認可,人才培養適配度明顯提升。首批試點院校碩士博士研究生已經進入企業開展聯合研究,合作車企表示這類人才同時具備車輛工程以及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多學科知識,且100%具有企業項目科研經歷,智能化、電動化崗位適配特征明顯,能夠迅速融入項目團隊開展研發工作,大大節約企業的用人成本。”
“未來,隨著智能電動車輛一級交叉學科的正式設立,必將在人才培養數量上大幅提升,在科研創新和產業服務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實現我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長期引領提供有力支撐。”侯福深表示。(文章來源:中國汽車報 作者:馬鑫)
-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