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學會組織黨員及積極分子赴井岡山接受革命教育
為迎接黨的九十周年生日,為更加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加深對黨的認識,我會黨支部組織黨員及積極分子,赴革命紅色根據地井岡山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巍巍井岡山以“革命搖籃”聞名于世,當年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這里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在中國革命史上占據了重要一頁,留下無價的精神財富。井岡山精神是毛澤東、朱德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斗爭中培育的,由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精神瑰寶,是中國革命精神的源頭。
懷著對革命圣地的敬仰,我們參觀了五龍潭瀑布、小井紅軍醫院、紅軍造幣廠、黃洋界哨口、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茨坪舊居等。
印象最深的是黃洋界景區,聽著導游娓娓道來的傳奇故事,沿公路盤旋而上,我們來到了聞名已久的黃洋界,站在昔日地勢險要、防守森嚴的黃洋界哨口,沒有人往日的硝煙戰火、取而代之的已是郁郁蔥蔥的樹木,只有保留下來的炮臺、滾木和紀念碑,默默地向我們述說著當年軍民齊心,以少勝多,以一個營的兵力擊潰敵軍兩個團的歷史佳話。最受矚目的要數那門具有傳奇色彩的迫擊炮了。據介紹,當年它用僅剩的一枚炮彈擊中了山下的敵軍指揮部,讓敵人誤以為紅軍主力及時趕回而倉皇撤退,從而贏得了這場至關重要的戰役。還有山邊那條幽靜的挑糧小道,聽說毛主席和朱總司令也曾途經上山,不僅挑擔運送糧鹽物資,更是挑起了中國革命的重擔,使革命的火種在此繁衍生息。
來到茨坪革命舊居,看著青瓦黃墻、殘檐斷壁,屋里的舊桌椅和每一件家什,遙想當年毛主席和其他老一輩革命家就是在這樣簡陋的起居環境中學習和生活,與敵人做最艱苦的斗爭,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無不見證了那段艱苦的革命歲月,無不記載了那段激情燃燒的紅色歷史。小井紅軍醫院同樣是設施簡陋,傷藥匱乏,一間間傷病員和醫護員的木屋,無不是木板鋪地毛草當被。平時,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以前對這句話的認識都只是流于形式的想象,今天當我們真真實實地目睹了這里的一切后,才能由衷地體會到這句話的份量和深刻意義。無論如何,我們也不能忘記那段艱苦的歲月,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幸福和諧生活。
然而,深深觸動我們的還是井岡山烈士陵園,它是茨坪中心景區主要的革命景點。陵園整體建筑包括陵園門庭、紀念碑、碑林、雕塑園、紀念堂五大部分。該碑遠看和近視形狀不一,遠看像一團火焰,寓意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視如林立的鋼槍,寓意“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共安息著一萬五千七百四十四名有名烈士和四千多名的無名烈士。為了紀念他們,把他們的名字和介紹安放在了紀念館里,供參觀者們敬仰。看完烈士們的事跡,我們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和無限的感慨。我們現在過的幸福生活正是靠這些英雄用生命換來的。我們不一定要記住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但是一定會記住他們的精神,他們的精神將代代相傳。
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我們系統全面地了解了中國工農紅軍在井岡山的革命歷程。一件件遺物使我們肅然起敬,看到了當年廝殺用過的大刀、長矛、土炮、土槍,經過無數戰斗的軍裝、軍旗、軍鞋布衣,上面還帶著戰場的硝煙,還有帶血的遺跡,一張張先烈的照片,經過了血與火的洗禮,是那樣的陌生,又是那樣的熟悉,千千萬萬紅軍的遺容,是我們零距離,面對面,臉對臉,凝固在歷史的瞬間。我們的腳步因此變的沉重而緩慢,我們不愿放過博物館里的每一個細節。《朱德的扁擔》那是小學課本上讀過的故事,而今天,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親眼目睹到了那根記錄著傳奇故事的扁擔。它靜靜地擺放在玻璃櫥窗內,與其他扁擔相比沒有一點特殊的地方,扁擔內側用黑色楷書寫著“朱德的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這幾個字是那么的醒目,從中我們看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的光輝形象。朱德總司令的這種以身作則的精神對于處于和平昌盛年代的我們是無價的,我們一定要牢記黨的宗旨,不怕苦不怕累,爭做模范帶頭作用。
兩天的紅色之旅使我們接受了一次最生動的黨性教育。它堅定了我們的信仰,帶給了我們巨大的震撼,這種感受是我們來之前無法想象和感受到的。不僅讓我們學習了革命戰爭的歷史,接受了靈魂的洗禮,更重要的是,感受到我們今天的生活是用先輩的鮮血換來的這句話的分量,明白鑄造靈魂、錘煉信念,對我們來說是如何的重要。
井岡山之行給我們上了一堂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課,井岡山精神感人肺腑,催人奮進。它令我們從內心深處激發出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真實感情,從而更加堅定了共產主義信仰
-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