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職業技術大學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是非營利民辦高校,舉辦者吳金營是參加抗美援越的革命傷殘軍人、國家級優秀教師、全國模范退役軍人。自1986年創辦以來,堅守職業教育,以職業培訓為起點,歷經中職、高職,2019年升格成為全國首批、福建省目前唯一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校,2022年獲批學士學位授予單位,是首批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牽頭高校、福建省高?!叭恕本C合改革試點校。獲得福建省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豆饷魅請蟆穲蟮缹W校職業本科建設成效,“打造區域產業共生共榮的高水平教育伙伴”入選《中國職業技術教育》“30年30校”案例。
辦學基礎條件扎實?,F有泉州、金井、晉江三個校區,占地面積1040畝,校舍建筑56.9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16216.21萬元,圖書129.7萬冊(含電子圖書);教職工700余人(含兼職折合),有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人、省職業教育名校長1人,省級專業帶頭人3人,省級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級最美輔導員1人,省級五一勞動獎章2人,福建省ABC類人才3人,泉州、晉江市高層次人才241人。
專業契合地方實際。堅持“扎根晉江、服務泉州、面向福建”,積極響應福建省做強做大“四大經濟”的戰略部署,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綠色建筑、服裝傳媒、商科、教育體育等8個專業群,開設25個本科專業、9個??茖I,在校生12832人,本科生占比92%,年社會培訓2.7萬余人次。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忠誠、勤奮、創新、奉獻”為校訓,培養“健康長壽心靈美、就業創業能力強、造福社會貢獻大”的具備“一寬三強(寬理論基礎、強實踐能力、強創新創業能力、強終身學習能力)”特點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養成,推動通識教育改革,推行雙院制(學院+書院)管理,學生管理工作取得務實成效,是教育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自主試點單位。建校37年來,堅持不懈組織學生早起床早鍛煉,85%的學生在校期間晨跑累計超過400公里,以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獨特育人形式,讓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自強不息的信念和永不止步的精神。“跑步育人”品牌被作為典型案例分別寫入國家、省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報告,獲福建省教學成果獎,獲全國高職院校“一校一品”體育工作示范基地。
深化產教融合路徑。以建設“產業伙伴型大學”為目標,打造區域產業共生共榮的高水平教育伙伴,推動專業群與行業標桿企業、區域龍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訂單班、協同創新中心、生產性實訓基地、企業工作室等,助力學生高質量就業。學校牽頭創建的晉江市域產教聯合體,入選首批28個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是福建唯一,也是全國縣域唯一、民辦唯一。學校與華為共建聯合創新產業學院、與安踏共建電商服務產業學院、與行云共建新能源汽車產業學院獲批省級產業學院;與信泰集團在校內共建實體化運營的合資公司;與字節跳動、金山共建信創中心;與安踏集團共建電商服務工作室;與萬華化工開展訂單班人才培養。工信部首批根技術聯合創新人才產教融合基地落戶學校,與數字泉州建設辦公室、泉州人社局、華為公司簽訂四方協議,建設泉州市首個高技能數字人才培養基地。學校積極探索職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以“崗課賽證項”為邏輯起點,推動模塊化課程改革。
提升科研創新水平。學校聚焦區域產業開展技術服務,建有福建省院士專家工作站、福建省清潔能源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綠色建筑福建省高校應用技術工程中心、智能制造福建省高校應用技術工程中心、電子商務福建省高校應用技術工程中心等省市級科研平臺13個,省級技術轉移中心1個;圍繞服務區域企業技術成果轉化應用,組建省市科技特派員122人次、省級科技特派員團隊13個,服務產業技術創新項目100余項。
推動國際交流合作。學校積極服務“一帶一路”、職業教育標準和技術創新標準輸出等國家重大戰略,開拓中外合作辦學/聯合培養、中文+職業技能、海絲學院等項目和規劃,推動職教出海,拓展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學校具備留學生和面向港澳臺地區招生資格,與菲律賓共建的“菲律賓海絲學院”揭牌落地,依托華為全球培訓中心,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國產信息技術人才。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獲批泉州市工匠學院,校地共建晉江市鄉村振興學院、晉江市退役軍人教育學院、晉江市河長學院、晉江市社會工作學院等,就專門領域的人才培養、社會培訓、科研課題及技術服務、科普、專業賽事、大型活動等開展全面合作。服務區域鄉村振興,接受57個鄉鎮委托完成近80項和美鄉村人居環境改造建設任務,項目建設資金累計超過3000萬元,被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網等國家級媒體報道。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和閩南特色文化,設立非遺傳習所、藝術工坊,積極開展社會服務,被評為全國非遺教育特色院校。
畢業生就業有保障。在歷次福建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評估中獲得優秀,獲福建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泉州市高校留才獎。學校特色的“全鏈條生涯教育體系”面向在校生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能力訓練,面向畢業班學生提供就業分類指導,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切實提高就業質量。
辦學成效顯著提升。學校辦學成效獲各級主管部門肯定,榮獲全國貧困村大學生村官培訓基地、福建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福建省示范院士專家工作站、福建省技能大賽集訓基地、福建省眾創空間、福建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區、福建省高校畢業生創業培訓基地/孵化基地、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校、福建省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福建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福建省文明學校、泉州市平安單位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