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華:汽車技術融合發展趨勢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以人工智能、5G、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多領域突破應用;以低碳、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清潔能源技術加速全球能源變革;以共享經濟、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為抓手的產業變革加速全業態演進。產業之間、技術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發展趨勢,產業技術創新呈現多點突破態勢,正在引發新的科研范式革命和多技術群相互支撐、齊頭并進的鏈式變革。汽車產業具有規模大、產業鏈長、覆蓋面廣、技術集成度高等特點,正逐步成為本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要載體和應用先導。
對此,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就“汽車技術融合發展趨勢”這一話題,與大家分享幾點看法。
當前,以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汽車產業向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方向持續加速轉型進程,新一代信息通信、綠色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新技術正在成為構建新一代汽車技術體系的關鍵使能和賦能技術,汽車發展呈現車能融合、智能互聯、智能共享多領域融合發展的鮮明特征。
一、車能融合加速汽車電動化轉型,帶動能源供給側與消費側變革。
實現碳中和成為全球共識,汽車的碳排放接近全球碳排放總量的五分之一,實現碳中和成為全球汽車產業面臨的共同挑戰。全球主要汽車強國和國際知名汽車企業相繼發布碳中和戰略,以動力電池和燃料電池為主要動力的電動化轉型成為汽車低碳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路徑。在此背景下,汽車產業在推動自身低碳發展的同時,也需要上游車用能源體系的變革和轉型升級。
與此同時,電動汽車作為移動儲能單元,能夠通過實時高效的車網互動,強化電力系統靈活性和韌性,促進隨機性、波動性強的可再生能源消納,帶動上游能源系統清潔低碳發展,有助于電力系統綠色化。此外,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的發展也將帶動氫能綠色制取、安全存儲、高效輸配、清潔應用等產業鏈上下游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在相關產業實現更大范圍的推廣應用,助力構建氫能社會。
二、智能互聯成為汽車高度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必然,也是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先導和牽引。
汽車智能化發展進程將超出我們最樂觀的預期。其推動力:一是日新月異發展的新技術的推動;二是消費者對智能化帶來的優良駕乘體驗的特別喜好;三是城市發展對智慧、安全、高效出行的需求提升。當前,各國、各企業均在大力發展自動駕駛技術、探索不同的技術路線,而基于AI、5G、大數據、云計算等的“車-路-云-網-圖”數字互聯、車路協同的自動駕駛等車網融合技術,則因為其能夠為單車智能提供超越感知視野的認知智能,推動道路交通各參與主體實現運行協同,為實現安全、高效、經濟的交通出行提供顛覆性的解決方案,也為構建高效、宜居、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智慧城市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三、智能共享出行是未來新型汽車產業生態的平臺和樞紐,也將成為數字經濟、共享經濟新業態的重要力量。
隨著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和共享經濟發展日益成熟,汽車消費將由購買汽車轉變為購買智慧出行服務,汽車產業的需求模式將發生根本性改變,帶動傳統汽車產業流程發生重大變革,產業組織重心和價值鏈將從產品制造向提供移動出行服務轉移,汽車產業將經歷一次產業格局的調整與重構。
同時,隨著汽車由信息孤島變為移動的數據終端和萬物互聯的關鍵節點,汽車將由滿足代步需求的交通工具變為支撐多樣化智能生活的移動數字空間,進一步促進汽車與城市生活融為一體。在這一進程中,汽車產業將由傳統單一汽車產業鏈進一步向跨行業產業鏈編制的網狀智能共享出行產業鏈群的方向發展。除了汽車企業、供應商和經銷商以外,信息通信技術企業、新興硬軟件科技公司、新的運營商、服務商、內容商等將以技術融合為牽引,加快融入汽車產業,共同構建以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為核心的產業發展新業態。
當前,我國汽車技術創新正在從以學習和追趕為主的發展階段邁向“節能汽車技術跟跑、新能源汽車技術并跑、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領跑”的發展新階段,汽車強國建設也進入從市場需求引領的點狀技術突破轉向基礎研究和重大技術突破引領的系統能力提升關鍵轉折點。通過融合創新,突破產業核心共性關鍵技術、掌握引領未來發展的前沿技術,是汽車產業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所在。
展望未來,汽車產業亟需突破創新邊界,以融合創新支撐實現汽車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的升級再造。
一是頂層戰略引領。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充分發揮《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等頂層規劃引領作用,跟蹤汽車及相關產業科技創新趨勢,定期評估產業創新發展愿景和戰略定位,動態調整和優化產業技術路線圖,以創新戰略引領和加速產業技術融合創新。
二是科技創新筑基。以新材料、新器件技術協同研發創新,支撐新一代動力電池、新型驅動電機、新體系燃料電池等前沿布局新需求,加強5G、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在車輛智能控制操作系統、復雜環境融合感知、智能決策規劃、V2X、云控平臺技術領域的產業化應用研發,以技術融合創新支撐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是場景驅動落地。開展燃料電池汽車與氫能制、儲、運、用聯合協同示范,共同構建清潔高效氫能社會落地發展新模式;開展車網互動、光儲充協同等協同示范,帶動電網供給側與車端需求側面向能源系統轉型開展協同創新,推動新能源汽車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開展自動泊車、智能共享出行等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商業化示范,推動高水平“車-路-云-網”協同,以典型場景示范驅動融合技術落地。
四是創新平臺支撐。依托國家和地方級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新型創新機構,推動組建創新聯合體、聯合實驗室/技術中心,引導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成果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控制機制,以新型創新平臺支撐車規級芯片、車用操作系統等跨產業、跨領域、跨學科交叉融合創新。
五是交流平臺賦能。面向全球汽車產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充分發揮泰達論壇、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等平臺的紐帶作用,聚焦政策法規協調、前沿技術交流、應用模式研討、產業協同對接等技術融合創新需求,進一步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推動跨界協同創新發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已取得先發優勢,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先,加之全球第一的汽車市場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為汽車產業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融合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仍需各方共同努力協作,持續加強科技創新、政策創新、模式創新,共同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