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全國高校汽車學院院長/系主任閉門會在重慶市召開
2021年6月10日,2021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全國高校汽車學院院長/系主任閉門會在重慶市召開。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吉林大學汽車研究院院長管欣,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旭明,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開國,清華大學技術轉移研究院院長王燕等領導以及來自全國五十余所汽車類院校汽車學院院長、系主任參加了會議。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
會議以“探討產學研深度融合,驅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圍繞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共商如何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在當前疫情常態化形勢下汽車行業所面臨的挑戰,本次會議由學會副理事長、會士管欣主持。
全國高校汽車學院院長/系主任閉門會
管欣副理事長簡要回顧了上屆全國高校院長/系主任閉門會,指出如何發揮高等院校的作用,使得高校的科技成果走向企業、支撐企業并驅動引領地方企業發展,是當前國家教育部和科技部重點工作方向。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會士
吉林大學汽車研究院院長管欣主持會議
學會張旭明副秘書長首先對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開展的業務做了簡要介紹,他著重介紹了學會在汽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做的工作:一是國汽戰略院組建“汽車科技與經濟融合推進小組”,健全完善促進科技工作者成果轉化對接服務機制和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地方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學會搭建高校科研資源平臺,建立供需對接平臺,通過大數據的方式,將科技成果項目庫和需求庫通過大數據的分析,進行精準匹配,促進汽車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交易。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旭明發言
清華大學技術轉移研究院院長王燕教授作了題為“清華大學技術轉移工作交流”的報告,她分享了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經驗和具體做法:從技術初級階段開始跟蹤服務、建立分類管理和評估體系、與企業和合作伙伴明確知識產權管理模式、推動“技術熟化”、進行技術推廣。
她強調進行技術轉移,機構建設非常重要,要有專業的技術轉移隊伍,分領域和院系進行定點服務。建設一個開放協同的創新生態,與政府、企業、學會加強交流合作才能推動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清華大學技術轉移研究院院長王燕教授發言
王燕院長的發言,引起了廣泛共鳴。除了分享經驗外,王院長還為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轉移過程中的難點、問題進行了解答。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副院長熊璐提出了學校在成果轉化過程中,關于有關部門審批流程較長等問題,“要將自身放在市場主體的角色上,并改變自身流程,將流程疏解,把串聯變成并聯,實現未來在融資過程當中和外部的投資機構同樣的決策效率,通過自我變革的方式解決問題。”王燕教授解釋道。
山東理工大學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副院長李波提出如何能建設好一個區域的協同孵化的平臺,協同學會、高校、企業需要做哪些關鍵工作?“提到創新中心的建設,第一需要和政府合作,先將平臺建立起來;第二要拉入1-2家龍頭企業,將產業鏈梳理清楚;第三將創新主體引入進來,為創新中心提供技術支撐。”王燕教授說。
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孫朝陽提出,老師更側重于跟企業簽技術的研發合同,對于成果落地不太關心。李開國副理事長從企業發展的角度解答了這個問題,他指出:企業與老師合作,企業提出技術需求,老師來提供智力、技術支持,然后通過科技基金、孵化基金、產業基金去推進。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機構一定要發揮各自的優勢,做理論研究、做技術和做產業不是一回事,要各司其職。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會士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開國
會議最后由張進華秘書長作總結發言,他指出科技創新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當中地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講到“科技創新事業大有可為,科技工作者大有作為”。
張進華秘書長強調,一方面汽車行業面臨新四化轉型,汽車邊界也日益模糊,這就更加需要產學研協同創新;另一方面是國際環境,美國曾提及要在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領域趕超中國,下一步對華制約加劇后,我國面臨的“卡脖子”問題可能會更加突出,這就迫使我們只能依靠自己,無論是基礎軟件、芯片、還是整體基礎體系都要自己打造。
另外,張進華秘書長指出要持續做好精準供需對接,打造區域式分布式創新平臺。依托地方政府、各級科協力量,加強與高校、企業的交流,依靠專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團隊和協同創新機構,發揮汽車學會在產學研協同過程中的組織、推動、協調作用,進行產業與技術的精準對接服務,促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落地。
-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