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日聽聽汽車青年人才說了什么心聲和建議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作為汽車科技工作者之家,在科技工作者日(5月30日),積極響應號召,在中國科協的部署下,為廣大汽車科技工作者組織沙龍,傾聽科技工作者的聲音,為科技工作者“解難題、謀好事、辦實事”,幫助青年汽車科技工作者成長,給行業建言獻策,為汽車科技工作者筑建更溫暖的家。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科技工作者沙龍邀請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助理教授、青年托舉人才劉新華老師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燃料電池首席專家、高級工程師、青年托舉人才郝冬博士,做客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直播間,交流各自在電動化卡脖子技術上的探索,以及助力青年人才成長的需求和建議。另外,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科技工作者沙龍還邀請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世春教授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總經理吳志新博士為青年科技工作者帶來了帶來了節日寄語。
科研心聲
1. 青年科技工作者需要怎樣的助力去攻堅克難,來解決汽車電動化技術中卡脖子問題?
劉新華老師提出以下三點:
(1)青年科技工作者需要“被鼓勵”和“被敲打”。一方面,青年科技工作者應當立足自身的研究領域,思考領域值得探索的未來科學問題,要勇于創新和敢于挑戰權威,需要一些鼓勵和機遇;另一方面,青年人員往往缺乏經驗,需要業內專家的指導和敲打,前輩們的經驗也很重要,希望有被“前輩們”敲打的機會。
(2)青年科技工作者需要助力成長的科研平臺與服務。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就真正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助力成長的平臺和服務。例如,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創辦的《Automotive Innovation》,它是中國汽車產業第一本頂級英文學術期刊,現在已被ESCI、Scopus收錄,它就是一個很好的學術交流平臺。
(3)青年科技工作者需要助力成長的產學研平臺。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有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依托政府聯合設立了北航浙江新能源汽車研究院,通過組織會議、培訓、產業調研等校企聯合,可以大力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產學研融合發展與研究。
郝冬博士提出以下四點:
(1)學術交流平臺。青年科技工作者需要積極參與國內外行業影響力高的學術交流平臺,及時了解行業動向,重點關注行業熱點問題,并積極發聲。在燃料電池行業,世界氫能大會(國際氫能委員會)、國際燃料電池汽車大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等,均是目前已經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行業交流平臺。
(2)成果展示和推廣應用平臺?!禔utomotive Innovation》和《汽車工程》等就是很好的學術論文展示與交流平臺。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主辦的“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創新獎”,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全球新能源汽車前沿及創新技術”評選等,為科研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3)標準化工作平臺。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團體標準等,特別是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團體標準工作,為青年人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標準化平臺。
(4)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已經成為目前世界各國科技政策的新趨勢,針對青年科技人才,開展系統的科技成果轉化相關培訓、交流等工作,有助于使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走出試驗室,服務產業發展。
2. 科技前沿性性探索和行業亟需解決的科研問題如何平衡?
郝冬博士指出:關于前沿探索與行業亟需問題解決,團隊科研方向頂層設計頗為重要,通常會進行科研團隊研究方向劃分,一般而言會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2-3年之內行業亟需解決的問題,例如:2022年冬奧會,燃料電池在小轎車、中巴車、大巴車上的低溫環境下的應用,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另一個是5-10年的前瞻性問題,面向長遠需求,研究方案要5-10年之后解決,像燃料電池耐久性研究就是一個長遠問題。方向的劃分、科研人員和科研資源的分配,本身就是一個平衡。
劉新華老師指出:高校與企業應該在對自己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各自發揮自身優勢,校企共同攻關。高校與企業需要進行深度交流與融合,高??蒲欣斫馄髽I需求,企業利用好高校的基礎研究。高校能更好地發揮基礎研究的特性,加強基礎材料、加工工藝的研發,做好未來技術儲備。做科研,一定要把眼光放長遠,實現長遠技術儲備與現實問題解決兩手抓、兩手硬。
科研建議
對于解決卡脖子技術,對政產學研(國家、聯盟、創新中心、企業、高校)層面有什么建議?
劉新華老師指出核心工業軟件是目前汽車電動化技術中的卡脖子問題,高端工業軟件基本全被國外壟斷。對于解決工業軟件的卡脖子技術,依靠個人力量是非常困難的。例如:針對電池的研發、應用、PHM(預測與健康管理)將成為下一階段的研究方向和重點,而我國在作為“制造業核心”的電池工業軟件研發尚為空白。因此需要多方位、多平臺、多維度的全力支持:
1.軟硬并重。通過設立工業軟件創新中心,在軟件和硬件開發方面,給予科研人員(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員)共享式平臺支持。
2.校企協同。以國家聯盟助力,行業學會為紐帶,多措并舉。希望可以通過政產學研層面的支持,協同解決“卡脖子”難題,研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工業軟件,實現將新能源汽車產業由大做強,由強做精的升級轉型。
3.加強國際合作。與國際相關行業和聯盟合作,建立合作實驗室,攻堅克難,學習國際上先進的技術,并把中國的研究進展帶給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
關于解決卡脖子技術中的政產學研建議,郝冬博士指出以下四點:
1. 重視基礎研究。“卡脖子”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基礎研究的強弱。燃料電池是一個多學科高度交叉的領域,其中,質子交換膜、催化劑、氣體擴散層、雙極板等組件,均涉及到物理、化學、材料等基礎科學的研究。政產學研均需加大對基礎研究長期穩定的支持力度,包括引導企業增加基礎研究投入。
2. 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中的創新評價機制。鼓勵自由探索,完善顛覆性和非共識性研究的遴選和支持機制,建立有利于激發青年科技人才創新活力的機制。
3. 打造國家級的燃料電池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燃料電池領域卡脖子技術的攻關,離不開行業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撐。依托平臺,促進政產學研合作共贏,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服務全產業鏈。
4. 青年科技工作者需要有堅定的科研信仰。廣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堅持科研問題來源于產業,服務產業的科研信仰。促進燃料電池大規模的廣泛商業應用,建議大家更加關注行業問題,及時學習并理解科技成果轉化,行業內應圍繞科技成果轉化的培訓,使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產業。
節日寄語
楊世春教授鼓勵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夠抓住機遇,在汽車領域科技攻關創新方面展示青年風采,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不負韶華,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材,擔大任,要成就小我的人生精彩,更要成就大我的科技強國夢,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
吳志新博士對青年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三點期望:
第一,青年人要著眼國家與行業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汽車強國的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并立下為實現理想和目標的堅定決心。
第二,青年人要著重養成大膽設想、嚴謹求證的科學素養,時刻保持對新現象、新事物和新知識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證欲望,敢于向傳統的陳規提出問題和挑戰,并積極探索求證,勇于創新,敢于突破,要有攻堅克難,勇攀高峰,堅韌不拔,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堅毅品質,要有享受奮斗的艱辛和取得突破與成功的喜悅的心態。
第三,青年人要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兼容并蓄的態度,要有更寬廣的視野,更高大的格局,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體系和科研能力;要有信心,耐得住寂寞,不可急于求成,不可心浮氣躁,要更加重視科學方法和基礎能力的養成,努力在科學研究和探索中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