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祝賀我會特聘顧問王秉剛先生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國際歐亞科學院成立于1994年,總部設在莫斯科,分別在歐洲(法國)、歐亞(俄羅斯)和亞太地區(中國)等六地建立了區域中心,并在15個國家建立了國家科學中心。其中,中國科學中心是人數第二位的中心,于1996年由中國科學院申報并經國家科委批準成立。截至目前,國際歐亞科學院共擁有來自46個國家的600余名院士、通訊院士和榮譽委員。
王秉剛簡介:
1938年3月出生
196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汽車專業
1961-1991:任第一汽車廠試驗組長、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長
1991-1999:任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1999年至今:長期擔任國家新能源汽車研發與產業化領域核心專家
2010年至今:擔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特聘顧問、電動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
重要貢獻:
王秉剛同志是我國汽車整車試驗與可靠性技術的重要奠基人,是我國清潔汽車技術與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領軍人,為我國汽車試驗技術發展以及汽車轉型升級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汽車領域國家重大戰略規劃及政策的研究制定,投身行業工作主持了電動汽車關鍵零部件及共性技術產學研協同創新等眾多項目研究工作,并曾擔任《汽車工程》等學術期刊主編職務,為行業技術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秉剛同志對待科研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工作中堅持原則,有著誠信嚴謹的學術作風和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
他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機械部與一汽的科技獎若干項;2019年還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紀念章”。
一、提高我國汽車整車試驗與可靠性技術試驗水平,成就卓著。
早在1965年,他率隊在新疆、西藏首次完成了我國汽車“三高”試驗,即高原(海拔5000米)、高寒(-50℃)與高熱試驗(45℃)。他領導的試驗小組建立了我國最早的汽車整車試驗方法標準體系,自主研發了載重汽車大型底盤測功機與測功拖車,為我國汽車整車試驗技術奠定了基礎。
1982-1985年他負責完成我國汽車道路路面譜研究課題,根據海南島、新疆、東北等地實測道路不平度數據的統計分析,建立了中國汽車路面頻譜圖,廣泛應用于汽車零部件疲勞強度設計、振動與平順性研究、可靠性與壽命試驗以及試驗場可靠性道路設計等領域。他帶領研究小組應用計算機仿真技術設計出符合中國道路頻譜特征的可靠性試驗用路面,比國際上主流使用的實際路面拷貝方法更加具有典型性、更加先進,目前仍居國際領先水平。該技術已應用于第一汽車廠試驗場、海南汽車試驗場、交通部汽車試驗場等可靠性試驗道路中。在海南試驗場可靠性道路上采集的載荷譜成為國內外汽車可靠性設計與試驗的重要輸入。他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個自主設計的汽車試驗場--海南汽車試驗場設計及建設,并建立了第一個試驗場試驗規范,對提高我國汽車試驗水平做了重要貢獻。
我國第一個汽車試驗場
1986年前后,他參加組織了全國汽車質量考核與改進工作,負責完成了“載重汽車可靠性試驗評價方法”課題,在中國汽車行業首次將數學統計方法應用于可靠性評價與改進工作中,制定了可靠性評價的科學指標體系,提出改進我國汽車可靠性的系統建議,并做了大量的培訓講課工作,對扭轉我國汽車可靠性水平落后的狀況做出重要貢獻。他編著的《汽車可靠性工程方法》一書至今仍是我國汽車可靠性技術的重要指導文獻。他是我國汽車行業公認的可靠性技術奠基者,2018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成立可靠性分委員會時他被推選為名譽主任。
二、推動我國清潔汽車與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1998-2009年期間,他擔任全國清潔汽車行動協調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科技部“清潔汽車關鍵技術攻關與產業化”項目總體組組長,牽頭推動了我國壓縮天然氣(CNG)、液化天然氣(LNG)汽車的自主研發及產業化。
2006-2016年期間,他分別擔任過科技部中德可再生交通能源合作項目中方協調人、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咨詢專家組組長、三部委(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工程重大專項”專家組組長等重要職務,主持推動了國家各類專項工程的實施,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還作為重要成員參與了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等重大戰略規劃及報告研究編制,貢獻巨大。
三、積極投身行業工作,為行業技術進步做出重要貢獻。
在科技部指導和支持下,2010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牽頭組建了電動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簡稱“電動汽車聯盟”)。電動汽車聯盟成立至今,他一直擔任聯盟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一職,強調新能源汽車主要核心技術在關鍵零部件,主持聯盟建立了“需求導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發模式。在他的主持推動下,目前已開展了先進動力電池系統、高性能電驅動系統、高效熱泵空調系統、制動能量回收系統、電動汽車安全預警技術等40多項關鍵零部件及共性技術研發,多數產品技術已實現了產業化,并研制了30多項相關團體標準,成果豐碩。在電動汽車聯盟成立十周年之際,獲得聯盟“卓越貢獻獎”。
他領導行業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制定了國際上首個“汽車生命周期溫室氣體及大氣污染物排放評價方法”團體標準,并相繼完成了2018年、2019年評價報告;同時他還曾擔任《汽車工程》等學術期刊主編職務,為行業技術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 大家都在看